潮声 | 平海卫城:枕山襟海关如磐
东南网1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 何金 刘益清 通讯员 陈世玉)
从高速公路秀屿区埭头出口,驱车约15分钟,抵达平海社区,一片开阔的海湾映入眼帘。海滨路旁,小楼鳞次栉比,扑面而来的,是阵阵略带腥咸的海风。
平海社区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东南部,村落面朝平海湾,拥有“全国文明渔港”平海一级渔港,水道畅通,舟船云集,兼具“繁华鱼市”和“海上驿站”功能。它是平海镇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仍保持着特色鲜明的古渔村、古渔港风貌。
在明代,这里是福建沿海十六卫城之一,为当时抵御外侵的重要海防屏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硝烟散尽数百年,登高望远,凝神细听,似闻刀剑相交、吹角连营,昔日保家卫国的激烈战斗仿佛就在眼前。
如今,这里不仅保留着天后宫、师泉井、城隍庙、彰善庙等海防遗迹,还代代传承着对妈祖、城隍爷的虔诚信俗,融入每年的民俗节庆。
海防屏障 闽中门户
步入平海史迹馆,仿古的装修、泛黄的质感,仿佛将访客倏地送入旧岁月的扉页。
平海,古称南啸,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元末起,倭寇不断骚扰福建东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明王朝早期为了应对倭患,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大力加强海防建设。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莆田开始兴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巡检司城,并创设水寨、墩台。
彼时,平海因北依兴化府城、南环海湾的枢纽性地位,而被负责军事海防的江夏侯周德兴选中,他委任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监督建城。据明《重刊兴化府志》记载,平海卫城“周围八百六丈七尺,阔一丈四尺。墙高一丈八尺,女墙高六尺,共高二丈四尺。计女墙一千三百一十。窝铺三十。门四:东西各一,南二(俗呼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每门各置兵司马,盘诘出入”。建成后的平海卫城与莆禧千户所城、南日水寨形成掎角之势,成为闽中门户。
秀屿区委宣传部干部刘金通告诉记者,明末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戚继光、俞大猷等曾率军在此鏖战,屡立战功。据《莆田县志》记载,倭寇第一次侵犯莆田是在明永乐八年(1410年),2000多人在平海登陆,受到平海卫军民奋勇抗击,倭寇大败逃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肆侵扰兴化府,戚继光奉命率军援闽抗倭,三战三捷。年底,倭寇趁戚家军回浙、城防虚弱之际,攻陷兴化府城,占领平海卫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戚继光率部再次入闽。戚家军的二度援闽,让倭寇惊慌失措。他们放弃兴化府城,逃到平海。戚家军一路追击,四月,戚继光收复平海卫城。进驻平海卫城后,戚继光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紧密配合,发起对倭寇围歼大战。当时,明朝几名最出色的抗倭名将会合兴化,福建巡抚谭纶根据平海卫三面环海、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以戚继光为先锋、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率水师从海上进攻,谭纶自领中军跟进。这一最强明代抗倭联军,势如破竹,合力猛攻盘踞许厝的倭寇,斩杀倭寇2200人,救出被俘百姓3000多人,大胜而归。翌年,戚家军又转战仙游,平定了福建倭患。
穿过街巷,离海而行,会发现平海古城呈独特的地势走向——背倚朝阳山,面朝平海湾,梯度由北向南逐次降低。正如《重刊兴化府志》所载:“城形势北仰而南俯。三面皆阻海,不凿壕堑,以海为池。城北不置门,据高筑台,以瞭海洋寇盗船只。”可见古人建城设防的卓越眼光和平海古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600年前,平海卫城岿然屹立,雄伟壮观。明郡守陈牧《海上点点观海》诗云:“平生狭量等蜗牛,今日雄关隘九州。大地茫茫宁有外,百川浩浩总归流。云收岛屿依稀见,日暖鱼龙自在游。极目大东青一点,问人云是小琉球。”寥寥数行,尽显平海卫城周遭磅礴的海上气象、极佳的瞭望视野与守城将士的豪迈心胸。
遗憾的是,平海卫城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现今仅存遗址。
相关推荐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社区入选2022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平海镇平海社区:热闹巡游铭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