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景区周边景点
施琅水师操练台
AAAAA
施琅(1621――1696),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郑成功部将(左冲锋),降清后于顺治十三年,任同安副将,后又升任总兵。康熙二十年,康熙决意进兵台湾,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专征台湾。施琅治军严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风候”。上任伊始,决定以平海为基地,调各地水师到平海集结,备战训练官兵,待机进军。康熙二十一年冬,施琅率领水师3万多人,浩浩荡荡,“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施军在平海,边训练官兵,边制订攻台计划,筹集粮船,等待季风。
施琅水师操练台
AAAAA
施琅(1621――1696),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郑成功部将(左冲锋),降清后于顺治十三年,任同安副将,后又升任总兵。康熙二十年,康熙决意进兵台湾,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专征台湾。施琅治军严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风候”。上任伊始,决定以平海为基地,调各地水师到平海集结,备战训练官兵,待机进军。康熙二十一年冬,施琅率领水师3万多人,浩浩荡荡,“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施军在平海,边训练官兵,边制订攻台计划,筹集粮船,等待季风。
详情
天后宫
平海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平海镇平海村。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称“娘妈宫”,因宫有108根木柱,又称“百柱宫”,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座古老而且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建筑原构妈祖行宫。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虎。大殿为重檐歌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十分独特,飞檐走壁,雕龙画栋。中座宫庙分三殿、两厢,并由一条回廊将其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整个庙宇拥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压石也有108条,而宫前“师泉”也是用108块石头砌成。宫内存有《师泉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刻,宫前有“师泉”井。宫内主祀神为妈祖,配祀神有:临水夫人、五帝爷、郑成功、施琅。 据历史记载,平海天后宫是最早由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天后宫,也是较早分灵台湾的天后宫之一。沿革清晰,明清建筑格局及木构原件保存完整,是地方传统建筑难得之实例。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外大堤:面宽19.57米,进深13.68米,现为素土地面。大堤东北角为师泉井。师泉井台用花岗石铺慢,宽3.42米,长5.00米,平面呈龟背形。并台前埋设黑色光面呈圆形花岗石块,并台呈现为龟头及鱼背,角背中为师泉并。师泉井井口宽0。80米,长0.80米,深6.00米,用108块方整花岗石砌筑。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二间,前后均置双步梁,抬梁、穿斗混合木构建筑,屋面单檐,前、后坡顶悬山造,本地粘土合瓦屋面。屋脊为燕尾式。山门前廊沿明间、次间用明代方形花岗石柱二对。明间廊沿前置龙陛石一块。山门明间设实榻大门,门两边用明代抱鼓石一对,次间各设实榻门一个,梢间前廊为廊屋,东廊屋泥塑千里眼立像,西廊屋泥塑万里耳立像,两立像均面朝明间。 内捍:由山门进入内堤。堤前斜铺本地粘土红地砖。堤的北面为祭台,用花岗条石顺铺,东、西各设踏跺二级,主要为在瞻拜亭内举行祭祖等宗教活动场所 东、西长廊:单檐,前、后坡顶,抬梁式,设三步梁木构架,梁上童柱间用罗锅椽(地方叫法“拱椽”)。
天后宫
平海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平海镇平海村。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称“娘妈宫”,因宫有108根木柱,又称“百柱宫”,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座古老而且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建筑原构妈祖行宫。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虎。大殿为重檐歌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十分独特,飞檐走壁,雕龙画栋。中座宫庙分三殿、两厢,并由一条回廊将其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整个庙宇拥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压石也有108条,而宫前“师泉”也是用108块石头砌成。宫内存有《师泉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刻,宫前有“师泉”井。宫内主祀神为妈祖,配祀神有:临水夫人、五帝爷、郑成功、施琅。 据历史记载,平海天后宫是最早由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天后宫,也是较早分灵台湾的天后宫之一。沿革清晰,明清建筑格局及木构原件保存完整,是地方传统建筑难得之实例。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外大堤:面宽19.57米,进深13.68米,现为素土地面。大堤东北角为师泉井。师泉井台用花岗石铺慢,宽3.42米,长5.00米,平面呈龟背形。并台前埋设黑色光面呈圆形花岗石块,并台呈现为龟头及鱼背,角背中为师泉并。师泉井井口宽0。80米,长0.80米,深6.00米,用108块方整花岗石砌筑。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二间,前后均置双步梁,抬梁、穿斗混合木构建筑,屋面单檐,前、后坡顶悬山造,本地粘土合瓦屋面。屋脊为燕尾式。山门前廊沿明间、次间用明代方形花岗石柱二对。明间廊沿前置龙陛石一块。山门明间设实榻大门,门两边用明代抱鼓石一对,次间各设实榻门一个,梢间前廊为廊屋,东廊屋泥塑千里眼立像,西廊屋泥塑万里耳立像,两立像均面朝明间。 内捍:由山门进入内堤。堤前斜铺本地粘土红地砖。堤的北面为祭台,用花岗条石顺铺,东、西各设踏跺二级,主要为在瞻拜亭内举行祭祖等宗教活动场所 东、西长廊:单檐,前、后坡顶,抬梁式,设三步梁木构架,梁上童柱间用罗锅椽(地方叫法“拱椽”)。
详情
城隍庙
平海卫城隍庙全称是平海卫城城隍庙,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属于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创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占地600多平方米,现保护完整。庙前有三层40级的石阶,庙分大门、正殿和后殿三进,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建筑文化层次丰富,保存有宋代梭形柱和覆盆柱础、明代阙状墀头墙和抱鼓石。附属文物平海进士坊为明代建筑原构,为纪念明嘉靖间里人黄杭登进士第而建的。原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信仰 城隍的信仰由来已久,从最早没有神像、没有庙宇、一堆土坛的自然神的崇拜深化为复杂的人鬼神祭拜,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据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曾夜宿城隍庙,因而,他当上了皇帝后,特别的追祀城隍神,曾给各级城隍神分封爵位,使城隍神带上了浓郁的地方官色彩。后来,朝廷通令各省、府、州、县建造城隍庙,列入国家祀典,将城隍与山川、风云雷雨共祀,更规定只要新官上任都必须抬起吉日到该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才能就位,城隍庙与地方官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又因城隍爷司掌阴阳两界,关系每个人的从生到死,他无疑又与地方百姓关系也极为密切。因而,现今的宗教信仰之风浓郁的南方县市,只要有点历史,只要古建不是破坏的太严重,通常都可以见到城隍庙,做为县市的传统公共空间的小心,举行大型公共活动的主要场地。 历史由来 平海卫城隍庙始建于明初平海卫城的设立。为增强海防,防范日益猖獗的倭寇来犯,明初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各地。周德兴来到府,沿着海滨调查研究后,提出一系列海防建设建议。然后,组织兴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心脏南日水寨、冲沁巡检司等军事设施,并派重兵防守。周德兴是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工程专家。他的一系列的军事举措,使得明前朝100多年,东南海防稳固,人民安居乐业。“惠泽于民”的周德兴死后,被封为平海卫城隍庙神,即城隍爷。人们相信“英雄虽逝英灵在”,逝云的英雄成为城隍爷后仍然能够护国保邦,剪恶除凶,监督一切为非作歹的人,使之心存忌惮。 现平海卫城城隍庙为明代建筑物,仅次于平海卫城西门内、卫治西北。洪武二十年创建,景泰四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高奏发厦门、正殿和后殿三进封闭式院落。山门外石墙、石阶、石狮子、石碑,是石头的世界。三层四十级的石阶撑起依朝阳山而建的面阔五间的山门,拾级供销社中,肃穆的官庙氛围油然而生。山门两侧是钏楼和鼓楼,简短浏曲线的正脊线和卷草纹的垂脊装饰使双层四方形的两楼显得精巧秀气。山门的门廊前沿石柱顶上的托木由两对动作各异、雕饰精美的鱼龙木雕承托着,一对以头在下鱼尾在上承托,一对以尾在下嗤牙裂嘴的头部承托屋檐的椽木,两两相对,趣味盎然。山门内一条石板通道直通丹墀至正殿。山门、正殿、后殿、回廊连成一体,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正殿内城隍爷居中,手拿记载人一生功过的生殖薄的文判官列一边。一旦人过世,帐下谢将军、范将军即将人拘提到城隍庙,经判决或升天入仙班,或下地狱受苦难。然后由大鬼小鬼连生死薄一起送阎王爷,并由牛头马面站在奈何桥上执法。或让路升天、或踢入地狱。牛将军力大无穷,马将军快速无比,任何人想逃脱都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站在这里不由的发入深思。面对这样的铁算盘,是不是该回过头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如果真有这样一位铁面无私、又无所不知的正直判官,人间将少了多少的奸佞。 民俗活动 城隍信仰有相关配套的传统民俗活动,而如今的平海卫城隍庙仍然是平海村的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的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辰日,传说这一天玉皇要接受天上众神仙拜寿,就委派城隍爷代替他巡游整个平海村。所以,每一年这一天,都有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莆田最大规模的出游盛典。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谜会,庙内庙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回廊两侧挂满密密麻麻的灯谜,吸引四面八方的乡民来此赏灯猜谜。掀起平海民间民俗活动的高潮。 附属文物 附属文物就是立于城隍庙旁的同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平海进士坊, 进士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明代地方官为表彰末科进士里人黄杭而特地拨款建造的。黄杭是平海人,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但他为了振兴家乡教育,毅然放弃荣华富贵,回到平海卫学讲学。建造进士坊,除了为表彰黄杭树碑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时地方官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良苦用心便可见一斑。进士坊上铭刻的“黄杭”名字,成为平海人民永远的骄傲。 平海进士坊是福建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也是专为表彰学有所成者的古牌坊。由于它造型独特,结构牢固,几百年来,尽管风雨淫浸,雷电砍斫,可它依然巍然屹立,成为见证平海兴教重教风气的一道风景线。
城隍庙
平海卫城隍庙全称是平海卫城城隍庙,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属于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创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占地600多平方米,现保护完整。庙前有三层40级的石阶,庙分大门、正殿和后殿三进,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建筑文化层次丰富,保存有宋代梭形柱和覆盆柱础、明代阙状墀头墙和抱鼓石。附属文物平海进士坊为明代建筑原构,为纪念明嘉靖间里人黄杭登进士第而建的。原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信仰 城隍的信仰由来已久,从最早没有神像、没有庙宇、一堆土坛的自然神的崇拜深化为复杂的人鬼神祭拜,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据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曾夜宿城隍庙,因而,他当上了皇帝后,特别的追祀城隍神,曾给各级城隍神分封爵位,使城隍神带上了浓郁的地方官色彩。后来,朝廷通令各省、府、州、县建造城隍庙,列入国家祀典,将城隍与山川、风云雷雨共祀,更规定只要新官上任都必须抬起吉日到该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才能就位,城隍庙与地方官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又因城隍爷司掌阴阳两界,关系每个人的从生到死,他无疑又与地方百姓关系也极为密切。因而,现今的宗教信仰之风浓郁的南方县市,只要有点历史,只要古建不是破坏的太严重,通常都可以见到城隍庙,做为县市的传统公共空间的小心,举行大型公共活动的主要场地。 历史由来 平海卫城隍庙始建于明初平海卫城的设立。为增强海防,防范日益猖獗的倭寇来犯,明初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各地。周德兴来到府,沿着海滨调查研究后,提出一系列海防建设建议。然后,组织兴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心脏南日水寨、冲沁巡检司等军事设施,并派重兵防守。周德兴是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工程专家。他的一系列的军事举措,使得明前朝100多年,东南海防稳固,人民安居乐业。“惠泽于民”的周德兴死后,被封为平海卫城隍庙神,即城隍爷。人们相信“英雄虽逝英灵在”,逝云的英雄成为城隍爷后仍然能够护国保邦,剪恶除凶,监督一切为非作歹的人,使之心存忌惮。 现平海卫城城隍庙为明代建筑物,仅次于平海卫城西门内、卫治西北。洪武二十年创建,景泰四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高奏发厦门、正殿和后殿三进封闭式院落。山门外石墙、石阶、石狮子、石碑,是石头的世界。三层四十级的石阶撑起依朝阳山而建的面阔五间的山门,拾级供销社中,肃穆的官庙氛围油然而生。山门两侧是钏楼和鼓楼,简短浏曲线的正脊线和卷草纹的垂脊装饰使双层四方形的两楼显得精巧秀气。山门的门廊前沿石柱顶上的托木由两对动作各异、雕饰精美的鱼龙木雕承托着,一对以头在下鱼尾在上承托,一对以尾在下嗤牙裂嘴的头部承托屋檐的椽木,两两相对,趣味盎然。山门内一条石板通道直通丹墀至正殿。山门、正殿、后殿、回廊连成一体,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正殿内城隍爷居中,手拿记载人一生功过的生殖薄的文判官列一边。一旦人过世,帐下谢将军、范将军即将人拘提到城隍庙,经判决或升天入仙班,或下地狱受苦难。然后由大鬼小鬼连生死薄一起送阎王爷,并由牛头马面站在奈何桥上执法。或让路升天、或踢入地狱。牛将军力大无穷,马将军快速无比,任何人想逃脱都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站在这里不由的发入深思。面对这样的铁算盘,是不是该回过头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如果真有这样一位铁面无私、又无所不知的正直判官,人间将少了多少的奸佞。 民俗活动 城隍信仰有相关配套的传统民俗活动,而如今的平海卫城隍庙仍然是平海村的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的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辰日,传说这一天玉皇要接受天上众神仙拜寿,就委派城隍爷代替他巡游整个平海村。所以,每一年这一天,都有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莆田最大规模的出游盛典。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谜会,庙内庙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回廊两侧挂满密密麻麻的灯谜,吸引四面八方的乡民来此赏灯猜谜。掀起平海民间民俗活动的高潮。 附属文物 附属文物就是立于城隍庙旁的同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平海进士坊, 进士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明代地方官为表彰末科进士里人黄杭而特地拨款建造的。黄杭是平海人,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但他为了振兴家乡教育,毅然放弃荣华富贵,回到平海卫学讲学。建造进士坊,除了为表彰黄杭树碑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时地方官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良苦用心便可见一斑。进士坊上铭刻的“黄杭”名字,成为平海人民永远的骄傲。 平海进士坊是福建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也是专为表彰学有所成者的古牌坊。由于它造型独特,结构牢固,几百年来,尽管风雨淫浸,雷电砍斫,可它依然巍然屹立,成为见证平海兴教重教风气的一道风景线。
详情
玉霄宫
沿着朝阳山山脚往东不远,但见几十级青石台阶从山脚逶迤而上,在半山腰处分为左右两条几十级青石台阶,从下面往上看成了“丫”字形,分开后的石阶旁都有石栏杆,一样的平整精致。一左一右都能直抵山顶。右边的树丛里隐隐约约可见一条仅容二人并行的羊肠小径,从山脚巨蟒一样蜿蜒穿行着抵达山顶,据说这是当年隐居山上的闽中抗日游击队开辟出来的。山顶一开阔石埕,石埕前五六棵和玉霄宫同龄的古劲老榕树。因为岁月的给予露出苍老,那些树虽有一点佝偻,但是坚固稳定,一律斜长着主枝干,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一般。繁密的绿叶撑起一片片浓荫。如伞似亭,郁郁苍苍,为玉霄宫增了不少苍姿。树底下的泥土里,隐隐可见有树根的伏脉。 踏上石埕,迎面是一排气势不凡的新建双层小洋楼—— “仙公楼”,右边坐东朝西的就是华丽庄严的玉宵宫。玉宵宫是莆田地区最早的玉皇殿之一,也是原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宫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据载是百户王烈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清、近代均有重修、扩建。宫中现存的一些明永乐、成化年间的石柱础,是玉宵宫始建历史的实物注解。面阔3间,进深2柱,正中前、后殿间以天井,均为硬山顶抬梁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的风格,后殿建筑沿用清代石柱,是清初重建的历史见证。前殿奉祀玉皇大帝,后殿奉祀释迦如来。道教与佛教的和谐共处在这里得以彰显。每年玉皇诞辰之日,玉霄宫内外信众摩肩接踵,香火繁盛,文化气氛异常浓厚。是平海镇玉皇信仰的一个中心。 玉宵宫前为新修建的通明殿,供奉玉皇大帝和众天神。殿门两边的青石圆柱雕刻精美,柱上分别刻着一副对联:东来紫气朝阳献瑞,西望瑶池济水流芳。殿门旁也刻有对联:放十七大光明,普照十方三界;施万千种功德,恩流万国九州。此联对仗工整,赞颂党和玉皇的光明普照宇宙,恩流世界,真可谓长联中的佼佼者。殿顶(屋脊)双龙护脊,昂首欲飞,殿内宽敞明亮,壁画形象生动,雕塑形神兼具,栩栩如生。万事可求,万事可应,使玉皇信仰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信众。明黄促昭《八闽通志》记载玉宵宫玉皇大帝时也说:“岁旱,祷雨多应”。当然人们对他祈求的重点仍然在于消除各种灾难,获得世间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前殿与后殿的接连处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天井。天井四围的石级上有八卦的浮雕图案。天井里终年潮湿,矮草丛生。民间传说天井处有神龟的龟头隐着,天旱时,只要在此处敲击龟头,远在海边的天后宫师泉井旁的龟尾便会涌现大量的水。这传说为玉霄宫披上了神秘灵异的面纱。 两殿的两边分别有厢房,是民国重修的清代建筑原构。左侧厢房上写“朝阳献瑞”。右侧厢房的门上写着“济水流芳”。走进去便见天井里有棵百余年树龄的古椿树,一枝干直插殿顶,看似枯朽,却生机盎然,为宫内一景。 万事可求,万事可应,使玉皇信仰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信众。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日,在当地会举行由玉皇大帝委派的城隍爷出巡的民俗活动。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莆田地区恐怕无出其左。正月初八的深夜,山下城隍庙的城隍爷将至此说到请命,即“请香”,接受玉皇大帝委派。第二天,在城隍庙举行隆重仪式后,由真人化妆的城隍爷手下的阴阳判官就郑重其事的代替玉皇大帝,在天兵天将、各种花车、十音八乐等的簇拥下巡游整修平海村。队伍浩浩荡荡,持续时间长达一天,众人方尽兴欢而散。这成为每年都将重现的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集体的盛典。平日这里的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如: 正月十五日,举行天宫赐福活动。 正月十七日,民间向玉皇大帝“谢恩”演戏,非常热闹。 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初举办庆贺观音诞辰活动。 四月十八日,是释迦牟尼诞辰,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五月十六日,又是玉皇大帝神诞。这一天举行隆重热烈的祭典活动。 八月初八日,“仙公生”又有一番纪念活动。 十月初十,又为玉皇大帝举行祝寿活动。 这些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或演戏、或庙会,游人香客如云,香火繁盛,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一出出活剧本。 平海玉霄宫既是信众朝拜的圣地,又是游客们凭吊历史的艺术博物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莆田沿海民间最为崇拜的道佛教丛林之圣地。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是一条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和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凝聚两岸向心力的“鹊桥”。
玉霄宫
沿着朝阳山山脚往东不远,但见几十级青石台阶从山脚逶迤而上,在半山腰处分为左右两条几十级青石台阶,从下面往上看成了“丫”字形,分开后的石阶旁都有石栏杆,一样的平整精致。一左一右都能直抵山顶。右边的树丛里隐隐约约可见一条仅容二人并行的羊肠小径,从山脚巨蟒一样蜿蜒穿行着抵达山顶,据说这是当年隐居山上的闽中抗日游击队开辟出来的。山顶一开阔石埕,石埕前五六棵和玉霄宫同龄的古劲老榕树。因为岁月的给予露出苍老,那些树虽有一点佝偻,但是坚固稳定,一律斜长着主枝干,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一般。繁密的绿叶撑起一片片浓荫。如伞似亭,郁郁苍苍,为玉霄宫增了不少苍姿。树底下的泥土里,隐隐可见有树根的伏脉。 踏上石埕,迎面是一排气势不凡的新建双层小洋楼—— “仙公楼”,右边坐东朝西的就是华丽庄严的玉宵宫。玉宵宫是莆田地区最早的玉皇殿之一,也是原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宫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据载是百户王烈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清、近代均有重修、扩建。宫中现存的一些明永乐、成化年间的石柱础,是玉宵宫始建历史的实物注解。面阔3间,进深2柱,正中前、后殿间以天井,均为硬山顶抬梁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的风格,后殿建筑沿用清代石柱,是清初重建的历史见证。前殿奉祀玉皇大帝,后殿奉祀释迦如来。道教与佛教的和谐共处在这里得以彰显。每年玉皇诞辰之日,玉霄宫内外信众摩肩接踵,香火繁盛,文化气氛异常浓厚。是平海镇玉皇信仰的一个中心。 玉宵宫前为新修建的通明殿,供奉玉皇大帝和众天神。殿门两边的青石圆柱雕刻精美,柱上分别刻着一副对联:东来紫气朝阳献瑞,西望瑶池济水流芳。殿门旁也刻有对联:放十七大光明,普照十方三界;施万千种功德,恩流万国九州。此联对仗工整,赞颂党和玉皇的光明普照宇宙,恩流世界,真可谓长联中的佼佼者。殿顶(屋脊)双龙护脊,昂首欲飞,殿内宽敞明亮,壁画形象生动,雕塑形神兼具,栩栩如生。万事可求,万事可应,使玉皇信仰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信众。明黄促昭《八闽通志》记载玉宵宫玉皇大帝时也说:“岁旱,祷雨多应”。当然人们对他祈求的重点仍然在于消除各种灾难,获得世间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前殿与后殿的接连处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天井。天井四围的石级上有八卦的浮雕图案。天井里终年潮湿,矮草丛生。民间传说天井处有神龟的龟头隐着,天旱时,只要在此处敲击龟头,远在海边的天后宫师泉井旁的龟尾便会涌现大量的水。这传说为玉霄宫披上了神秘灵异的面纱。 两殿的两边分别有厢房,是民国重修的清代建筑原构。左侧厢房上写“朝阳献瑞”。右侧厢房的门上写着“济水流芳”。走进去便见天井里有棵百余年树龄的古椿树,一枝干直插殿顶,看似枯朽,却生机盎然,为宫内一景。 万事可求,万事可应,使玉皇信仰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信众。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日,在当地会举行由玉皇大帝委派的城隍爷出巡的民俗活动。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莆田地区恐怕无出其左。正月初八的深夜,山下城隍庙的城隍爷将至此说到请命,即“请香”,接受玉皇大帝委派。第二天,在城隍庙举行隆重仪式后,由真人化妆的城隍爷手下的阴阳判官就郑重其事的代替玉皇大帝,在天兵天将、各种花车、十音八乐等的簇拥下巡游整修平海村。队伍浩浩荡荡,持续时间长达一天,众人方尽兴欢而散。这成为每年都将重现的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集体的盛典。平日这里的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如: 正月十五日,举行天宫赐福活动。 正月十七日,民间向玉皇大帝“谢恩”演戏,非常热闹。 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初举办庆贺观音诞辰活动。 四月十八日,是释迦牟尼诞辰,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五月十六日,又是玉皇大帝神诞。这一天举行隆重热烈的祭典活动。 八月初八日,“仙公生”又有一番纪念活动。 十月初十,又为玉皇大帝举行祝寿活动。 这些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或演戏、或庙会,游人香客如云,香火繁盛,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一出出活剧本。 平海玉霄宫既是信众朝拜的圣地,又是游客们凭吊历史的艺术博物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莆田沿海民间最为崇拜的道佛教丛林之圣地。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是一条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和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凝聚两岸向心力的“鹊桥”。
详情
天主堂
平海天主堂位于莆田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朝阳山麓,有史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耶稣会的神父就开始在平海卫城外的东美村传教了。清道光十八年(1838)苏玛索神甫到平海传教,并购地建堂,是莆田最早的天主堂,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1949年解放后,教掌被驻军部队占用,直到1983年部队撤出,归还教会。
天主堂
平海天主堂位于莆田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朝阳山麓,有史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耶稣会的神父就开始在平海卫城外的东美村传教了。清道光十八年(1838)苏玛索神甫到平海传教,并购地建堂,是莆田最早的天主堂,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1949年解放后,教掌被驻军部队占用,直到1983年部队撤出,归还教会。
详情
基督堂
平海基督堂在平海小学校园内,1908年兴建,解放前一度规模较大,在当地影响深远。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禁,教堂建筑被改建为学校所用。1979年后百废待兴,基督教在当地也随之复教,在教徒的多方努力下,于1996年教堂建筑归回教会。随后教堂被重新修葺,当年高耸的尖顶没有了,但是红色的十字架下,教堂建筑淡泊朴素,因应着基督教崇尚的简朴之风,与其不强调外在形式而追求“唯信称义”的信仰精神相吻合,并成为当地200多名基督教徒活动中心。同时也形成典型具历史色彩的局面——教堂的红十字和学校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周一至周五是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周末是信徒虔诚的祈祷声。
基督堂
平海基督堂在平海小学校园内,1908年兴建,解放前一度规模较大,在当地影响深远。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禁,教堂建筑被改建为学校所用。1979年后百废待兴,基督教在当地也随之复教,在教徒的多方努力下,于1996年教堂建筑归回教会。随后教堂被重新修葺,当年高耸的尖顶没有了,但是红色的十字架下,教堂建筑淡泊朴素,因应着基督教崇尚的简朴之风,与其不强调外在形式而追求“唯信称义”的信仰精神相吻合,并成为当地200多名基督教徒活动中心。同时也形成典型具历史色彩的局面——教堂的红十字和学校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周一至周五是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周末是信徒虔诚的祈祷声。
详情
龙泉寺
位于平海东门山头顶,始建于唐代,自宋代起,几经重修、重建。现龙泉寺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 据说龙泉寺原不叫此名,当年有一和尚在此宿眠,夜梦双龙戏珠的热闹场面,梦里心惊动魄,摄人心魂。和尚梦中惊醒,惊见古井边有洒落龙鳞,才知真为神迹显现,遂将原寺改名为龙泉寺。龙泉寺供奉佛教如来佛,寺院体例虽小,但石墙围就,三面建筑相环,正殿及两边厢房倒也一应俱全。前有古井滋润,后有古榕隐蔽,有热诚的东至老人们积极投身于寺庙的重振重修之中。我们去的时候,木作工人们挥汗正酣,老人们围着我们极其热忱激昂的告诉我们寺庙的前世和今生。
龙泉寺
位于平海东门山头顶,始建于唐代,自宋代起,几经重修、重建。现龙泉寺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 据说龙泉寺原不叫此名,当年有一和尚在此宿眠,夜梦双龙戏珠的热闹场面,梦里心惊动魄,摄人心魂。和尚梦中惊醒,惊见古井边有洒落龙鳞,才知真为神迹显现,遂将原寺改名为龙泉寺。龙泉寺供奉佛教如来佛,寺院体例虽小,但石墙围就,三面建筑相环,正殿及两边厢房倒也一应俱全。前有古井滋润,后有古榕隐蔽,有热诚的东至老人们积极投身于寺庙的重振重修之中。我们去的时候,木作工人们挥汗正酣,老人们围着我们极其热忱激昂的告诉我们寺庙的前世和今生。
详情
朝阳山石刻
朝阳山摩崖石刻,为明代书法家李诠所写的“朝阳”两个楷书大字。朝阳山现建成战地公园,保存着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碉堡和战壕,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作为东南前线,朱德总司令曾亲临视察。站在毗邻朝阳山的北埔山上,可望及距平海15海里的乌丘岛,让人思绪万千。山上的南啸亭书有一联:东丘往事心头现;西岸春光眼底收。
朝阳山石刻
朝阳山摩崖石刻,为明代书法家李诠所写的“朝阳”两个楷书大字。朝阳山现建成战地公园,保存着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碉堡和战壕,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作为东南前线,朱德总司令曾亲临视察。站在毗邻朝阳山的北埔山上,可望及距平海15海里的乌丘岛,让人思绪万千。山上的南啸亭书有一联:东丘往事心头现;西岸春光眼底收。
详情
进士坊
平海进士坊,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平海卫城隍庙的附属文物,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地方官为表彰进士黄杭而建。现存牌坊为石坊原构,坐落在平海卫城西门内,城隍庙东,是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是平海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进士坊
平海进士坊,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平海卫城隍庙的附属文物,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地方官为表彰进士黄杭而建。现存牌坊为石坊原构,坐落在平海卫城西门内,城隍庙东,是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是平海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详情
师中贞吉石仿
师中贞吉石坊位于南头尾紧邻赤哆湾沙滩的山丘上有一醒目的石碑和石坊,经多年海风侵蚀,石头风化的厉害,石碑上的字体已经斑驳难识,但依稀可见字体古拙,碑刻精美。石坊也是造型简单,浑朴古拙。当地人称这是为纪念明末抗倭女英雄而立的。 平海卫因地理位置险要,一直是倭寇来犯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个主要的抗倭前线。明代后期军务疏废,海防赢弱,明军十分缺乏战斗力。在倭寇的侵犯下,平海卫城曾一度被侵占、掳掠。当地百姓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倭寇,保卫自己的家园。跌宕的时势造就了很多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其中有个南日女英雄特别突出。她挺身而出,组织义军,成立船队,出没于平海湾,奋勇杀敌,狠狠打击了倭寇。后来,壮烈牺牲于战斗中。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平海人在南头尾为她立了石碑石坊。
师中贞吉石仿
师中贞吉石坊位于南头尾紧邻赤哆湾沙滩的山丘上有一醒目的石碑和石坊,经多年海风侵蚀,石头风化的厉害,石碑上的字体已经斑驳难识,但依稀可见字体古拙,碑刻精美。石坊也是造型简单,浑朴古拙。当地人称这是为纪念明末抗倭女英雄而立的。 平海卫因地理位置险要,一直是倭寇来犯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个主要的抗倭前线。明代后期军务疏废,海防赢弱,明军十分缺乏战斗力。在倭寇的侵犯下,平海卫城曾一度被侵占、掳掠。当地百姓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倭寇,保卫自己的家园。跌宕的时势造就了很多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其中有个南日女英雄特别突出。她挺身而出,组织义军,成立船队,出没于平海湾,奋勇杀敌,狠狠打击了倭寇。后来,壮烈牺牲于战斗中。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平海人在南头尾为她立了石碑石坊。
详情
彰善庙
彰善庙,也称“王爷庙”,位于秀屿区平海镇平海卫古城南门外滩之西至境内,,扩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富有莆田沿海建筑风格。
彰善庙
彰善庙,也称“王爷庙”,位于秀屿区平海镇平海卫古城南门外滩之西至境内,,扩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富有莆田沿海建筑风格。
详情
探花府
平海有两座探花府,这是坐落在平海古城内东至的一座。始建于明代,据说为纪念平海客死他乡的探花而建。后几经重修、重建,现探花府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供奉田公元帅。
探花府
平海有两座探花府,这是坐落在平海古城内东至的一座。始建于明代,据说为纪念平海客死他乡的探花而建。后几经重修、重建,现探花府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供奉田公元帅。
详情
石敢当
平海卫城的古城巷道相连的一处T字形的转弯处赫然一块三米多浑驳的石碑依墙而立,朱漆的“石敢当”三字清晰可见,铁丝扶就,雨水侵蚀的印记与周边旧石屋相谐而生。石敢当碑位于平海村东至自然村,坐东南向西北,石碑圆首,碑额刻双龙纹,碑身刻“石敢当”三字,楷书,石碑高2.8米,宽0.68米,厚0.26米,字高0.38米,宽0.38米;石座高0.4米,宽0.42米,厚0.42米。是目前我市发现的最大“石敢当”碑。
石敢当
平海卫城的古城巷道相连的一处T字形的转弯处赫然一块三米多浑驳的石碑依墙而立,朱漆的“石敢当”三字清晰可见,铁丝扶就,雨水侵蚀的印记与周边旧石屋相谐而生。石敢当碑位于平海村东至自然村,坐东南向西北,石碑圆首,碑额刻双龙纹,碑身刻“石敢当”三字,楷书,石碑高2.8米,宽0.68米,厚0.26米,字高0.38米,宽0.38米;石座高0.4米,宽0.42米,厚0.42米。是目前我市发现的最大“石敢当”碑。
详情
三官堂
三官殿供奉着被称为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尧、舜、禹三位先圣。尧、舜均在山西出身,在上古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在中原一带。禹治水13年,治理了长江、淮河、黄河、治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最后死在的绍兴。所以中原地区,南至江浙,西至川陕,三皇的足迹和纪念建筑较常见。而当时做为南蛮之地的福建,没有得到开发,三皇足迹未至,江浙以南,对尧、舜、禹三皇的祈拜则较为罕见。从三官殿来年,平海宗教崇拜之风盛,民间信仰之博杂可见一斑。 三官殿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原名三官堂。距今1000多年。明代多次修缮。清代改名三官殿。传说殿名为康熙皇帝手书的。清代又再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夷为平地。1980年后,重建三官殿。庙宇为封闭式院落,主殿小巧玲珑,充满乡土气息。殿里正中五彩描金的神龛上端坐着尧、舜、禹三座金身。案前一金色香炉,香火长盛不衰。
三官堂
三官殿供奉着被称为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尧、舜、禹三位先圣。尧、舜均在山西出身,在上古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在中原一带。禹治水13年,治理了长江、淮河、黄河、治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最后死在的绍兴。所以中原地区,南至江浙,西至川陕,三皇的足迹和纪念建筑较常见。而当时做为南蛮之地的福建,没有得到开发,三皇足迹未至,江浙以南,对尧、舜、禹三皇的祈拜则较为罕见。从三官殿来年,平海宗教崇拜之风盛,民间信仰之博杂可见一斑。 三官殿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原名三官堂。距今1000多年。明代多次修缮。清代改名三官殿。传说殿名为康熙皇帝手书的。清代又再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夷为平地。1980年后,重建三官殿。庙宇为封闭式院落,主殿小巧玲珑,充满乡土气息。殿里正中五彩描金的神龛上端坐着尧、舜、禹三座金身。案前一金色香炉,香火长盛不衰。
详情
卫城遗址
平海,古称南啸,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元末起,倭寇不断骚扰福建东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明王朝早期为了应对倭患,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大力加强海防建设。
卫城遗址
平海,古称南啸,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元末起,倭寇不断骚扰福建东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明王朝早期为了应对倭患,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大力加强海防建设。
详情
平海小学
平海中心小学位于平海湾畔,朝阳山麓,学校始办于1913年,校名为“平海卫小学”;1932年迁址平海“三君堂”,改校名为“江平乡国民小学”;
平海小学
平海中心小学位于平海湾畔,朝阳山麓,学校始办于1913年,校名为“平海卫小学”;1932年迁址平海“三君堂”,改校名为“江平乡国民小学”;
详情
孔子庙遗址
1938年迁址孔子殿(就是现在平海小学所在地)。据《兴化府志》记载,明朝成化年,平海文化成风时,曾一度考取举人64名,进士13名,其中黄杭中进士时,朝廷替其建造“进士坊”,皇帝赐封“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牌”,名扬四方。
孔子庙遗址
1938年迁址孔子殿(就是现在平海小学所在地)。据《兴化府志》记载,明朝成化年,平海文化成风时,曾一度考取举人64名,进士13名,其中黄杭中进士时,朝廷替其建造“进士坊”,皇帝赐封“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牌”,名扬四方。
详情
镇安社
镇安社俗称“九使庙”,乃平海卫五所、六社、廿四境之一,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平海建城设卫时所建。座落于卫城小南门外之左侧,三十六“战”旁。因怪风不顺,特立“石敢当”大石碑以镇之,祈保一方平安,故称“镇安社”
镇安社
镇安社俗称“九使庙”,乃平海卫五所、六社、廿四境之一,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平海建城设卫时所建。座落于卫城小南门外之左侧,三十六“战”旁。因怪风不顺,特立“石敢当”大石碑以镇之,祈保一方平安,故称“镇安社”
详情
平海卫城史迹馆
平海史迹馆,仿古的装修、泛黄的质感,仿佛将访客倏地送入旧岁月的扉页。
平海卫城史迹馆
平海史迹馆,仿古的装修、泛黄的质感,仿佛将访客倏地送入旧岁月的扉页。
详情
赤哆妈祖宫
赤哆湾妈祖宫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6年)。据传明末屡遭倭寇的焚毁,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后才得以重建,并几经重修至今。现在的妈祖宫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重建,和天后宫相比,赤哆宫显得朴素无华,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几十级的石板台阶,从赤哆湾沙滩上笔直地斜伸到剑山山腰,台阶旁绿树葱茏,花团锦簇。
赤哆妈祖宫
赤哆湾妈祖宫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6年)。据传明末屡遭倭寇的焚毁,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后才得以重建,并几经重修至今。现在的妈祖宫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重建,和天后宫相比,赤哆宫显得朴素无华,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几十级的石板台阶,从赤哆湾沙滩上笔直地斜伸到剑山山腰,台阶旁绿树葱茏,花团锦簇。
详情
一级渔港(陈郑李码头)
  位于平海湾的北岸,靠近闽中渔场;该港西南与湄洲岛隔海相望;水域宽阔,水深适中,三面陆地环抱;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兼备;渔港停泊能力达到500多艘;年渔货卸货量可达5万吨;是福建省重点渔港;是全国文明渔港;全国定点渔获物上岸点之一。
一级渔港(陈郑李码头)
  位于平海湾的北岸,靠近闽中渔场;该港西南与湄洲岛隔海相望;水域宽阔,水深适中,三面陆地环抱;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兼备;渔港停泊能力达到500多艘;年渔货卸货量可达5万吨;是福建省重点渔港;是全国文明渔港;全国定点渔获物上岸点之一。
详情
北埔顶:朱德、叶飞海防战线现场指挥部署
   平海一直以来都独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新中国建立之初,福建东南沿海成为军事要地,以近古稀之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仍心系祖国安危,千里迢迢从首都来到东南前线,视察、了解海防建设举措。他率众一路视察福建,并来到了祖国东南沿海之滨平海。
北埔顶:朱德、叶飞海防战线现场指挥部署
   平海一直以来都独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新中国建立之初,福建东南沿海成为军事要地,以近古稀之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仍心系祖国安危,千里迢迢从首都来到东南前线,视察、了解海防建设举措。他率众一路视察福建,并来到了祖国东南沿海之滨平海。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