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
发布于:2024-02-05

    平海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平海镇平海村。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称“娘妈宫”,因宫有108根木柱,又称“百柱宫”,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座古老而且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建筑原构妈祖行宫。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虎。大殿为重檐歌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十分独特,飞檐走壁,雕龙画栋。中座宫庙分三殿、两厢,并由一条回廊将其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整个庙宇拥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压石也有108条,而宫前“师泉”也是用108块石头砌成。宫内存有《师泉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刻,宫前有“师泉”井。宫内主祀神为妈祖,配祀神有:临水夫人、五帝爷、郑成功、施琅。
据历史记载,平海天后宫是最早由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天后宫,也是较早分灵台湾的天后宫之一。沿革清晰,明清建筑格局及木构原件保存完整,是地方传统建筑难得之实例。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和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外大堤:面宽19.57米,进深13.68米,现为素土地面。大堤东北角为师泉井。师泉井台用花岗石铺慢,宽3.42米,长5.00米,平面呈龟背形。并台前埋设黑色光面呈圆形花岗石块,并台呈现为龟头及鱼背,角背中为师泉并。师泉井井口宽0。80米,长0.80米,深6.00米,用108块方整花岗石砌筑。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二间,前后均置双步梁,抬梁、穿斗混合木构建筑,屋面单檐,前、后坡顶悬山造,本地粘土合瓦屋面。屋脊为燕尾式。山门前廊沿明间、次间用明代方形花岗石柱二对。明间廊沿前置龙陛石一块。山门明间设实榻大门,门两边用明代抱鼓石一对,次间各设实榻门一个,梢间前廊为廊屋,东廊屋泥塑千里眼立像,西廊屋泥塑万里耳立像,两立像均面朝明间。
内捍:由山门进入内堤。堤前斜铺本地粘土红地砖。堤的北面为祭台,用花岗条石顺铺,东、西各设踏跺二级,主要为在瞻拜亭内举行祭祖等宗教活动场所
东、西长廊:单檐,前、后坡顶,抬梁式,设三步梁木构架,梁上童柱间用罗锅椽(地方叫法“拱椽”)。
瞻拜亭:底檐前廊面宽五间,亭身面宽三间,进深用三柱二间。正面外观为重檐歌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结构。亭身东、西次间外各设天井一个。屋面平面呈“工”字形,为地方较为独特的做法。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柱三间十架椽,单檐悬山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次间前檐柱与瞻拜亭后檐柱共用。殿身金柱间用五架梁,明、次间金柱间用圆形额一道,圆额上为隔架斗拱,接地方做法称“曲贝”拱、瓜拱、万拱、连防,上为金檀,梢间少一道万拱,其他做法同明、次间。
“平海天后宫”历史沿革
平海天后宫创建于宋咸平二年(999)。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靖海侯兼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驻军平海候风攻台,赖天后宫内井为饮;又传说次年施琅进军台湾时,得天后神助。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后,特奏请朝廷,重建此宫。并奉旨将妈祖神像分灵台湾,移驾台南靖王府,并改称“台湾府祠天妃宫”(今台湾台南大天后宫),是清政府开台之后的第一尊妈祖神像。
清乾隆十五年(1750),福建巡抚何璟主持重修中殿(瞻拜亭)、后殿。光绪六年(1880)重建中殿。宫内存有施琅《师泉井记》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碑刻,大门脊檩上保留有“大功德主将军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重建”铭文。大殿上方挂有"神昭海表"横匾和独特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直匾。
天后宫现保存较完整,于2005年进行加固维修。内埕地面现为红砖密缝铺墁。
1996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列入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2013 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艺文
《平海夫后宫》柳滨
乍见师泉勒石碑,令人敬仰忆雄师。行宫古朴千秋立,天后神灵四海知。
古井龙泉通地脉,季风潮汛顺天时。将军奉旨东征去,台岛飘扬清国旗。
传说轶事
施琅故事
历史上,施琅将军曾重修过平海天后宫。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其所率三万余大军就驻扎莆田平海海滨。但苦于此地干旱。最后是天后宫旁的师泉井,为军队供应了充足的水源。这口井周边的近十户人家,还依赖师泉井,作为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供应,施琅将军因此撰写《师泉井记》,感恩妈祖显灵赐水,并亲笔书写“师泉”石碑立于井边。
姐妹宫
平海天后宫作为世界第一座妈祖分灵宫庙。开台首尊妈祖金身(现供于台南大天后宫)就是来自于平海天后宫。平海天后宫与台南大天后宫缔结“姐妹宫”,其庆典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天后宫举行,此次活动是平海天后宫与台南大天后宫为加强海峡两岸之间妈祖文化的联谊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妈祖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发挥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的感情纽带作用,活动以“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结亲联谊,构建和谐”为主题。
涌泉济师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总督姚启圣率三万水师、223只战船、集结平海卫、平海澳训师待机进剿台湾。因干旱缺水,水师将士士气低落,军心不振。之后,施琅将军诚心祈求妈祖显灵庇佑,掘枯井“涌泉济师”。
师泉
天后宫门口的师泉,不管干旱雨涝,永不干涸,水位不变,清澈见底。师泉的“井盘”由四块石头围成一只巨龟,龟头为一颗圆石,雕刻得栩栩如生。传说,遇到干旱时节,当地老百姓可用扁担敲龟头三次,并泼三次水,即可求雨成功。

扫码查看
相关推荐
卫城遗址
平海小学